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。
1271年,忽必烈建立元朝,;1368年,,元順帝北逃,元朝在中原的統(tǒng)治結(jié)束,。
雖然很多人認為1388年藍玉消滅北元作為元朝覆滅的標志,。但主流觀點認為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元朝結(jié)束的標志。
從1271年到1368年,,元朝享國時間為98年,,歷11帝。
而在這11位帝王中,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,,末代皇帝元順帝在位36年,。中間的38年,由9位皇帝共享,!
38年換9位皇帝,,平均一位皇帝在位只有4年多,這意味著忽必烈之后,,元朝的皇位更迭特別頻繁,。
那么,這是什么原因呢,?“靜夜史”認為有以下原因:
1,、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壽
在忽必烈和元順帝之間的9位皇帝,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短壽,,就是還不知天命就被天要了命的那種,。
這9位皇帝的享壽時間為:元成宗42歲,元武宗30歲,,元仁宗35歲,,元英宗20歲,泰定帝53歲(這是唯一超過50歲的),,天順帝8歲,,元文宗28歲,,元世宗29歲,元寧宗7歲。
皇帝享壽時間短,,客觀上決定了其在位時間都不會很長,,要知道,,在位時間最長的康熙皇帝享壽69歲,,而最高壽的皇帝乾隆享壽89歲。所以,,短壽絕對是導致導致皇位更迭頻繁的重要因素,。
一般而言,古代皇帝身負管理天下黎民百姓的重任,,日理萬機,,身體很容易就會出現(xiàn)透支。歷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國事操勞,,積勞成疾最終病倒在龍座上,,壯年而逝的。
除了國事的操勞,,在個人生活上,,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妃嬪集團,,這些后宮生活也是導致皇帝氣虛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所以元朝的皇位,,不得不頻繁流轉(zhuǎn),。
2、繼承制度存在巨大缺陷
從夏朝開始,,中原王朝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,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君位傳承的正常進行,。
但元朝脫胎于蒙古汗國,,他們有著蒙古特色的汗位繼承人制度,要知道元朝皇帝不僅是皇帝,,更是蒙古的大汗,。
在蒙古,一般一個蒙古家庭會有多個兒子,,為了家族的興旺,,除了小兒子留在身邊照顧父母養(yǎng)老送終之外,剩下的兒子在成年后都需要離開家庭自力更生,。父母去世后,,家庭的財產(chǎn)全部由小兒子繼承,這一制度叫做“幼子守灶”,。
毫無疑問,,“幼子守灶”制度適應于草原的生活,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壯大,。但一旦將這一制度應用在皇位傳承上,,就會產(chǎn)生災難性后果。
因為首先,,皇帝嬪妃成群,,誰也無法保證哪個兒子是最后一個孩子。而在皇帝駕崩后,,年長的兒子擁有更強的實力和更多的資源,,幼小的兒子根本就無力抵抗,不可避免,。
在元朝中期,,幾乎每一次的皇位流轉(zhuǎn),都會產(chǎn)生或大或小的動蕩,,“幼子守灶”制度讓元朝皇族深受其害,。
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后,遵循“幼子守灶“原則,。在他死后第三年,,三子窩闊臺繼承了汗位,但是汗國的大部分財產(chǎn)和留給了幼子拖雷。成吉思汗死后,,拖雷一直以監(jiān)國身份參政,。
成吉思汗本來的初衷是希望幾個兒子互相幫助,壯大蒙古汗國,,但很快兄弟就出現(xiàn)了嫌隙,,1232年,拖雷中毒而死,,窩闊臺汗位得以穩(wěn)固,。
作為崇尚漢法的皇帝,忽必烈曾經(jīng)有意學習中原王朝建立嫡長子繼承制度,,并確立真金為自己的太子,,但很快真金早逝,忽必烈對漢臣產(chǎn)生了巨大方案,,隨即漢化停止,,繼承人制度改革停滯。
除“幼子守灶“,,在蒙古汗國內(nèi)部,,一直以來都在推行“忽里勒臺制”,即部落內(nèi)部推選繼承人的制度,。這一制度雖然,,但是因為選舉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,所以派系的是必然的,。尤其是蒙哥汗死后,,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進行了長達5年的內(nèi)戰(zhàn),忽必烈取勝后,,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開始脫離蒙古汗國,,四大汗國逐漸走向崩潰。
可以說,,“幼子守灶”和“忽里勒臺制”助長了蒙古人的投機性,,讓帝國陷入無休止的攻殺之中。
官方微信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