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欄的話
百年征程波瀾壯闊,百年初心歷久彌堅,。為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,本報將推出系列專版,重溫一組河北主題的紅色經(jīng)典影片,。讓電影里的一個個動人場景,、一段段精彩臺詞、一幕幕感人細節(jié),,帶領(lǐng)我們走近崢嶸歲月,,感受革命者艱苦奮斗、不屈不撓的精神,。
今天向大家介紹的影片是根據(jù)我省著名作家徐光耀代表作《小兵張嘎》拍攝的同名電影,。1958年,徐光耀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,,同時創(chuàng)作出《小兵張嘎》的小說與劇本,。1963年,《小兵張嘎》公映,,從此成為一代經(jīng)典,。
小英雄嘎子成長在白洋淀
1958年,徐光耀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,,同時創(chuàng)作出《小兵張嘎》的小說與劇本,。北京電影制片廠決定將其搬上銀幕。徐光耀把改好的劇本交給了崔嵬,,崔嵬卻沒看劇本,,便出國訪問了,。而北影廠的另外一位導演歐陽紅櫻看了《小兵張嘎》的小說之后,決定籌拍《小兵張嘎》,。徐光耀告訴歐陽紅櫻,,電影劇本已經(jīng)送給崔嵬導演了。歐陽紅纓在崔嵬處找到劇本后,,兩人都想執(zhí)導影片,,最后兩個導演決定合作拍攝該片。
該片拍攝中運用了運動長鏡頭,,這些鏡頭是在技術(shù)條件很差的情況下,,用手工業(yè)式的土辦法拍攝的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的河北白洋淀,,調(diào)皮莽撞的少年張嘎(安吉斯飾)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撤退被日寇殺害后,,只身來到縣城找游擊隊排長羅金寶(張瑩飾),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,,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,,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,鬧了笑話,。誤會解除后,,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,并想擁有一把槍,,結(jié)果因為太想得到槍,,他不但在和胖墩(吳克勤飾)打賭時耍賴,還違反紀律將某次戰(zhàn)斗中收繳到的真槍偷偷藏在了樹上的鳥窩里,,再鬧笑話,。
張嘎可沒將笑話當笑話看,想不通的他約上胖墩又來到縣城,,要自個替奶奶報仇,。在縣城,張嘎遇到鬼子龜田(葛存壯飾)和胖翻譯(王澍飾),,一番斗智斗勇,兩人沒從張嘎身上撈得什么好處,。經(jīng)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后,,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。
該片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題材影片,,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,。
該片的影調(diào)在明快之中帶有剛健之氣,給人一種鮮明,、堅實,、渾厚,、純樸的感覺。該片對光的處理總是根據(jù)人物的思想感情,,一切光影的安排首先是以人物為主,,突出環(huán)境氣氛也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,做到了情景交融,,環(huán)境與人物相呼應(yīng),。影片的構(gòu)圖精致、簡煉,,盡量防止和隱蔽一些繁瑣的線條,,力求人物和主要線條的突出。畫面里的基本線條是雄偉有力的斜線,,人物近景盡可能拍攝側(cè)面或半側(cè)面的角度,,增加了嘎子敢于斗爭的動勢,構(gòu)圖的支點也是偏向一方的動勢支點,,給人感到前進的動態(tài),,喚起奮勇前進的力量。
徐光耀說自己 不是“嘎子”
《小兵張嘎》是我省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,。1958年,,徐光耀懷著對昔日戰(zhàn)友的緬懷之情,從小說《平原烈火》中抽取了部分人物和故事,,對其進行豐富和再創(chuàng)作,,“嘎子”的形象由此誕生。
因為徐光耀當年也是小八路,,很多人以為嘎子的原型是他自己,,但徐光耀說自己不是“嘎子”,“我自己比較呆板,,不活潑,。但是我更喜歡‘嘎’(調(diào)皮機靈)一點的性格。寫‘嘎子’前,,我回想了之前遇到過的很多嘎人嘎事,,想一條就記一條,記了很長的單子,。其實‘嘎子’沒有具體的原型,,又有很多原型,他是很多人的集合體,?!?
回憶起兒時看過的這部影片,網(wǎng)友春暖好種田如是說:
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愛呀!“嘎”氣十足,!濃眉大眼,,虎頭虎腦,是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“嘎”小子,,有時還喜歡惡作劇,。在尋找隊伍的路上,他誤把羅金保當漢奸,,雖然鬧出了笑話,,但顯示了他的執(zhí)著!還有那個胖翻譯吃西瓜的那段,,那句話“別看現(xiàn)在吃得歡,,就怕將來拉清單”讓人難忘。與胖墩打架,,犯了錯誤,,把胖墩家的煙囪給堵了,羅隊長關(guān)他禁閉,,只要他承認錯誤即可,,可是嘎子拗著頭就是不說話。
“嘎小子”敢愛敢恨,,富有正義感,,具備了中國兒童勤勞、勇敢,、聰明,、伶俐的性格特征,“嘎小子”這一經(jīng)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,,讓幾代中國人難以忘懷,。
“嘎子”到底是誰呢
在一次采訪中,徐光耀說,,小兵張嘎的創(chuàng)作靈感就來源于“瞪眼虎”,。而且這瞪眼虎不僅僅是小兵張嘎的原型,他還被徐老寫進了自己另一部小說《平原烈火》當中,,在小說里他就叫瞪眼虎,。
瞪眼虎參加革命是在1938年,當時他在一個財主家給人家放羊,,家里窮要吃飯嘛,。當時那個區(qū)里的干部也在那個財主家住著,他很機靈,,那個區(qū)領(lǐng)導很喜歡他,也經(jīng)常給他飯吃,所以他們關(guān)系很近,,正因為這種關(guān)系,,領(lǐng)導走的時候就把他帶走了,當了一名通信員,。
瞪眼虎的故事在趙縣流傳,,人們都相信,他就是小兵張嘎,。
而1963年夏天,,電影《小兵張嘎》在白洋淀取景時,導演崔嵬認識了另一個“小兵張嘎”,。他叫趙波,,白洋淀著名的戰(zhàn)斗英雄,大名鼎鼎的雁翎隊的老隊員,,也是攝制組專門請來的顧問,。
淀里生、水里長,,下河摸魚,、上樹掏鳥窩,和小兵張嘎一樣,,十幾歲時的趙波也曾是個嘎小子,。后來,摸情報,、懲漢奸,、端炮樓、殺鬼子,,他成了鬼子偽軍口中的“鬼難拿”,、鄉(xiāng)親們心目中的“水上飛將軍”。
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,電影播出十多年之后,,觀眾們又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新嘎子。作家魏巍曾經(jīng)寫過一篇紀實文章《戰(zhàn)斗英雄燕秀峰》,,發(fā)表在1945年1月27日《晉察冀日報》上,,講述了一個叫燕秀峰的小英雄的故事。很多觀眾發(fā)現(xiàn),,燕秀峰的故事和小兵張嘎有不少相似之處,。
由此可見,小兵張嘎是許多抗日小英雄的集合體,,他真真正正是冀中人民抗日精神的體現(xiàn),。
官方微信
TOP